翻滾吧! 台灣的孩子!
周末的倫敦終於放晴,和老公來到泰德現代藝術館(Tate Modern Museum) ,不需要門票的負擔,讓所有人都可以享受沒有負擔的藝術空間。我們從大廳上到第一樓,在手扶梯上,老公突然停頓了一下,然後告訴我說,老婆,我希望我們的孩子能夠不要在台灣的壓力鍋教育下成長。
最近滿心想回家的我,頓時不知道該怎麼回答。30歲以前的我,跑了4大洲43個國家,年輕時總幻想住在沒有國度的邊界,或是擁有一番大作為,可以改變世界,於是我一度努力的敲著聯合國的大門。最後,因為我的國籍,我失敗了,但是我獲得了更多領悟,以及更多思考的機會。後來,我進了師大研究所,到英國念博士,卻突然發現世界上沒有一個讓我覺得是完美適合我居住的國家。越跑越多城市後的感覺,很不真實,卻也很真實地讓我沒有幻想的去判斷許多社會上的紛紛擾擾。來到了31歲,反而漸漸發現自己越來越不想冒險,越來越想就在一個地方定居。
我們看了許多免費的展,藝術館中充滿了各種不同年紀、性別、國籍、職業的 "文青",但是和文青不一樣的是,當我們訪問他們的時候,沒有人稱自己是文青,也沒有稱自己是藝術愛好者,而是,阿我們不來這(美術館/博物館)是要去哪? 這是我們的生活一部分啊!
離開泰德之前,我們回到大廳,一路微微傾斜的下坡,傳來一串小寶寶的笑聲,看到這畫面,我鼻子酸酸的。在台灣,哪個媽媽容許自己的孩子在美術館一樓出入口的大廳在人來人往中坐在地上? 更別說是躺在地上了? 還翻滾? 從上坡滾下坡? 滾不夠,再爬上來重滾兩次? 哪個媽媽還想教會孩子翻身,陪他一起滾? 哪個爸爸會躺在地上高舉幾個月大的寶寶轉圈圈?
當你毫不注意眾人眼光的時候,堅持你認為是對的事,而且旁人都給予尊重,並且大家都露出淺淺的微笑祝福,就是可以找到一個能夠定居下來的城市了。
回到兩小時前,老公問我說他想要我們的小孩在哪裡成長的時候,我說,我想跟他/她一起在地上翻滾成長,哪裡讓我們這樣自由,我們就去哪裡。